◇◇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华国锋   作者:周志兴   中国现代历史上,华国锋是绕不过去的人。   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他的模样了,还是给他画一张相:   身材魁梧,龟背,走路比较迟缓,两只眼睛稍微有点凸出,眉毛很浓,面相 很忠厚。   现在,在历史的天平上,没有人把他的份量能够准确地称出来了,事实是也 没有多少文字会提到他。而这不太公正。   华国锋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地位有点特殊。   华国锋,原名苏铸,字成九,山西交城县人。再往前翻他的家谱,他的祖籍 应该是河南范县苏家堡。至于说他改名叫华国锋,是他参加革命后的事情了,这 个名字,从字面上看,当然也是和革命有关的。不过,他的后代到现在也是以苏 为姓的。   1921年,华国锋出生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被称作党的缔造者的毛 泽东比华国锋年长28岁。历史很有意思,1936年,华国锋开始参与革命时年仅15 岁,而那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权已经掌握在毛泽东的手中。谁也不会想到, 40年后,中国共产党这艘大船舵手的位子,居然就从毛泽东的手中,传到了华国 锋的手中。   如果说,毛泽东自称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话,华国锋其实连山沟里的马 克思主义也算不上。他是上过中学后投身抗日战争的一个热血青年,游击队是他 最开始的革命生涯,之后,他南下到了湖南,机缘巧合,做了毛泽东家乡的父母 官,这才进入了毛泽东的视线,从此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   文化大革命又成了他的仕途助推器。尽管文革初期他也受到了冲击,但是时 间很短,而且,由于其他的官员纷纷落马,而他又得到最高领袖的青睐,当然, 他也是有付出的。   当文革运动进入大批判和派性斗争激烈之时,1967年5月,时任湖南省委书 记处书记的华国锋与当时主持湖南省委工作的第二书记王延春都同时遭到湖南群 众组织的批斗和关押,王平日与华的关系不错,在私下里曾对华说:主席他老人 家也是老糊涂了,这么搞国家乱了,军队乱了,群众也乱了,天下大乱只有对帝 国主义有好处。这本来是一次朋友间的私人谈话,但这样的谈话在那时会被视作 对毛主席不忠的表现,“老实”的华国锋以党性为重,第二天就把这段话报告给 专政队了,王延春受到更严厉的批斗和惩处可想而知。华的这一举动显然是不光 彩的,然而他得到了毛泽东更多的信任,毛说“华国锋不能打倒,他是个老实人, 我看他是左派”。就这样,华后来执掌了湖南的大权。   在毛泽东的呵护下,华国锋得以平步青云。从公安部长、政治局委员,到国 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再到毛泽东临终时,把所有的第一,党、 政、军,担子全部放在了他的肩膀上。当然,但是他也背上了“文革得利者”的 牌子。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华国锋,历史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机遇,又和他开了一个 巨大的玩笑。这两者是那么的难以协调,使得时光过去了四十多年了,还是众说 纷纭的一团麻。   当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时,华国锋只是接过了职务的担子,还不能成为权 力的中心。   在这个时候,华国锋的肩膀上,既承担不了党政军的三副重担,也承受不了 “英明领袖”这样高规格的颂扬。   不过,他也是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的。   1976年的10月,是把华国锋载入中国史册的最重要的日子。10月6号,在他 的主导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粉碎四人帮的作用,是怎么 评价也不过分的。这标志了持续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也是标志 了中国要选择一条新的道路。尽管这时候,华国锋还没有很自觉很明确的这样的 想法,但是,有的时候,只要迈开了新的脚步,走向哪里,领导人自己也很难做 主了,逆时代的潮流是不可能的。   粉碎四人帮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必要前提。   没有华国锋,没有华国锋得到了叶剑英、汪东兴等人的支持,这件事情是不 可能实现的。   然而华国锋注定只能是一个过渡性人物。   有人把华国锋的下台归结为他坚持“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是指“凡是 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 循”。其实,在华国锋的资历和能力在毛泽东为他制定的岗位上勉为其难的时候, 他如果不拉起毛泽东的大旗来,他怎么能够维持下去呢?一方面他是在坚持“两 个凡是”,另一方面,他最不坚持“两个凡是”,毛泽东辞世不到一个月,他就 下令抓了毛泽东的遗孀,还有比这更加不“两个凡是”的吗?   在我看来,“两个凡是”,也只是华国锋占据道德制高点而以正统继承者自 居的一面旗帜,并不是会严丝合缝地按照毛泽东的旨意去办事。但是,他的思想, 或者说他的世界观确实是和毛泽东一脉相承的,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种一脉相 承,他也坐不上接班人的位子。   不得不背负着毛泽东的沉重的遗产,这也成为他在新的道路上走不下去的原 因。   还有人说,华国锋的一个大问题是反对邓小平的复出。不错,两个凡是也是 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托。但是,华国锋何尝不知道邓小平的复出是自己地位的一个 挑战呢?在邓复出的问题上首鼠两端也是人之常情,而历史的难题有时候是破解 不了的。阻止邓小平的复出,失去的是叶剑英等老同志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 华国锋能够继续掌权的基础。同意邓小平的复出,以邓的威望和能力,华国锋势 必会大权旁落。两难选择,同样的结果。   后人在评价这一段历史的时候,都说当日可以与华国锋并驾齐驱的人只有一 个,这就是党的副主席叶剑英。从表面的情形来看,的确如此。这两个人出现在 公开场合的时候,总是左右相携亲密无间的样子,华国锋亦从不掩饰自己对叶的 敬重和依赖。叶剑英也是不遗余力地力挺华国锋,甚至也会用一些肉麻的语言。 不过,当叶剑英1976年10月8日委婉地表示不能同意华国锋的“继续批邓”,还 说要“赶快让小平同志出来工作”的时候,华是置之不理的。   而叶剑英是执着的,四天以后他作了第二次尝试,他要儿子叶选宁到北京东 城富强胡同六号去看望胡耀邦。胡耀邦在邓小平的第二次下台时也受到株连,赋 闲在家已有数月。就此时的情形看,不要说取代华国锋,甚至连见华国锋一面都 还没有可能。他只能拜托叶剑英的儿子捎话给华国锋,他要对华说的是:“中兴 伟业,人心为上。”看来,这时候胡耀邦是把希望寄托在华国锋身上的。他的用 意只是提醒华顺应民心。   站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态度。   华国锋身边也有人坚决反对邓小平复出,这就是党的副主席,粉碎四人帮的 功臣汪东兴。他也是抬出毛泽东的指示说:“邓小平的问题,毛主席已经有一个 四号文件。四号文件不管怎样,是正确的,是毛主席指示的。”“邓小平对文化 大革命还是不理解,三个正确对待做得不好。”   这也是会影响华国锋决策的。   看起来是涉及到邓小平一个人,其实,是涉及到了邓小平代表的一大批人, 这些人都是党内久经考验的又经验丰富的人,而且,作为文革受害者,他们有着 天然的希望改变的力量。   挡住了邓小平,就是挡住了这样一批人。   这当然是一个错误。   但是,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错误。   虽然后来并没有阻挡住邓小平的复出,但是,芥蒂已经种下。   1976年,华国锋5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立下 了粉碎四人帮的卓越功勋,也试图结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但令人遗憾 的是,华国锋的能力、经验和水平,特别是“左”的思想决定了他未能与时俱进, 而且总以坚持错误的立场观点开始,以无可奈何接受批评告终。他的能力和资历 难以驾驭当时复杂的局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契机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因而不可 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从人品上说,华国锋是一个厚道人,尽管他的能力不够,但是,他能够听取 意见,也能够常常做自我批评,直到最后急流勇退,没有用手中的权力维持自己 的位置。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在真理标准讨论和“两个凡是” 的问题上做自我批评,还针对有人对他搞个人崇拜提出的批评,作了回答,表示 今后“不要宣传我个人”,向上和下发文件的抬头“不要写华主席、党中央,只 写党中央就可以了。也不要提英明领袖,称同志好”。希望文艺作品多歌颂党、 歌颂老一辈革命领袖与工农兵英雄事迹,不要宣传我个人。   华国锋作为党的和国家、军队的最高领导者,能够不断转变自己,不断否定 和被否定自己,直到1980年8月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决 定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同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 会议,讨论和批准了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更动方案,同意华国锋辞去中 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我的这篇文章是想斗胆给华国锋画一幅像,但是,结果是还是做不到,因为 太难,要在一个云雾缭绕的背景中勾勒出清晰的面孔,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先 把云雾除去。   工笔画不可能,就先画写意吧。如果我们忽略掉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历史, 从1971年华国锋上调到北京来工作看起,在文革后期稳定中国的局面以及结束文 革上,华国锋是立有很大功劳的。但是,他是在一个非常态的情况下被推上领袖 位置的,他没有思想准备智慧准备和组织准备,因此,他确实不具备统领中国的 能力。然而,能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是他的急流勇退,也许有人说,他是不得 已,无奈之举,但是,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华国锋离开最高领导岗位后直到去世,他在靠近中南海又远离政治中心的环 境中生活了28年,他基本上无声无息,然而,他的形象,却是越来越清晰的。   这幅画像,也许还要画上许多年。 (XYS20250325)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